2023中央一号文件中的6大商机2月13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,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。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,这一年,农业农村现代化怎样推进?为农服务的农资行业面临哪些重大机遇?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方面进行部署,给全体农资人发出“大礼包”。同时,透过文件,我们也看到,在波澜壮阔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,农资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 南方农村报记者借此精选出与农资人关系最为紧密的核心内容,解读点评,供大家参考。 商机一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文件正文:全力抓好粮食生产。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都要稳住面积、主攻单产、力争多增产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强化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,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、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。开展吨粮田创建。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。支持开展小麦“一喷三防”。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。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,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,稳定稻谷补贴,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。 解读: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的一大要素就是让农民有钱赚,一号文件再次提出,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、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,这对农民是一大利好。 农资是粮食的粮食,粮安天下安。2022年受多种因素影响,国际粮价飞涨,也因此带动农民农资投入意愿增强。农民投入意愿提升,刺激农资需求,利好农资特别是化肥市场。 商机二 农业绿色发展 文件正文: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,推进水肥一体化,建立健全秸秆、农膜、农药包装废弃物、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。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。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。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。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。 解读:绿色已是中国农业发展的“主色调”。今年的一号文件虽然没有提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,但句句离不了减量增效。技术推广要与农资产品使用相配合,可以肯定,虽处负增长时代,化肥、农药会减量,但特种肥、生物农药、绿色农药只增不减!除了产品外,一些生物防控技术也将逐渐大众化。 商机三 电商直采 文件正文:深入实施“数商兴农”和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,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、定制生产等模式,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。提升净菜、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。 解读:与2022年相比,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电商有了更明确的要求,“数商兴农”在一号文件中也首次提出。而在去年,仅仅是鼓励各地重点发展农村电商等产业,加快实施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。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,给特色作物产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。以广东为例,2021年广东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就超过4000万亩。定制生产、电商直采,意味着对农产品品质有更高的要求,这也给高端农药、肥料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。 “种得好卖不好”是当前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的棘手问题。新形势下,作为农资企业,谁能把产业链延伸至下游,打通产销两端,为农产品“卖难”找到解决方案,让农产品卖得顺畅,卖上好价钱,才能让农户、经销商有更多的合作积极性和黏性,破局存量时代增长难题。 商机四 生物育种 文件正文: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,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,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、短生育期油菜、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。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,有序扩大试点范围,规范种植管理。 解读: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是近年来国家工作的重点,尤其是2022年俄乌战争以来,国际粮价大涨,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。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、短生育期油菜、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,对实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很大的意义。而与之配套的农资产品将由很大的发展空间,抓住这一机遇可快抢占市场。有消息称,国家将逐步放开转基因作物的推广,这对灭生性除草剂的发展也将利好。 商机五 智慧农业 文件正文: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,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。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,推进智慧农业发展。 解读:数字化、智慧化无疑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。在科技变革的推动下,农业生产朝着更智能、更精细的方向发展。农资企业与科技企业的联合也成为一种趋势。 未来农业不再是一枝独秀,也不再是单打独斗,面对已经饱和的农资市场,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在数字农业、智慧农业的大市场面前,强强联合是优选,创新技术、另辟蹊径或许也是坦途。 商机六 农业社会化服务 文件正文: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,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、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,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、共同增收。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,大力发展代耕代种、代管代收、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,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,促进农业节本增效、提质增效、营销增效。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,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总结地方“小田并大田”等经验,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,结合农田建设、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。 解读: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以来,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新的要求。 2017年是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;2018年是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;2019年是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;2020年是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;2021年是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;2022年是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。而今年则是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。 从总结经验到培育组织再到推进社会化服务的落地,可见国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决心。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,也意味着将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落地,在农资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,抓住农服这棵大树,无论是对企业稳定客户还是拓展渠道都大为有利。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,社会化的劳动取代分散的家庭和作坊式劳动是必然趋势。因此,对于农资企业和大型经销商来说,要抢占历史机遇,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型力度和资金投入。 作者丨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亚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内容转载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若有侵权请联系删
文章分类:
新闻
|